搜索

聚焦产业市场:尴尬的车用塑料、复合材料(3)

2008-08-01   

  目前,中国的塑料、复合材料企业在汽车工业中仍然无法成为采购链上的主流参与其中,面对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只能在汽车发展的历史舞台上充当着并不抢眼的“配角”,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深层原因错综复杂:行业结构的畸形,技术水平的薄弱,国内汽车产业环境的压力……其中,一些主导因素的掌控权在材料行业自己手里,而还有一些则完全受制于人,对于中国的车用塑料、复合材料行业来说,未来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在接受不能改变的同时,一定要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

  主动出击

  国内汽车塑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显露峥嵘,正是看准了中国的巨大市场,改性塑料的世界巨头企业都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且大部分都看准了汽车行业。目前,中国改性塑料的需求量大约在300万吨左右,国内的供应能力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但是,近几年,国外生产厂家在中国又建立了150万吨的生产规模,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也迅速出拳,中国最大的汽车用塑料生产厂家——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非金属材料2006年年会上表示说,汽车改性塑料已成为金发科技的核心业务,并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未来几年内,公司拟募集资金新建10万吨汽车用聚丙烯(PP)技术改造项目。与此同时,海尔科化、上海杰事杰、山东道恩等汽车材料生产厂家也都摩拳擦掌,为享受这块市场大蛋糕而“时刻准备着!“

  “在各大名牌公司都纷纷抢滩中国登陆后,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少呢?”记者问郑恺,他分析说:“国外巨头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将带动中国企业质量水平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提高,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必然将弱势企业pass掉,当中国企业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本土化资源将发挥出来,后发优势就会逐渐明显。”如果,单单从技术角度进行衡量,中国车用塑料材料中,很多并不比国外差,但是,之所以出现行业的整体差距,症结关键在“理念”。尽管有些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在质量上完全可以和国外大企业想媲美,但是在市场中就是卖不上“好价钱”,郑恺对记者说,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材料企业太缺乏品牌意识,在营销过程中只强调“低价格竞争”而不重视“高品牌效应”,这些企业将价值与价格画上了等号,而价格仅仅是对材料的一种衡量标准,而且受思维模式控制,对于下游用户来说,更愿意购买那些能为自己创造价值的材料。所以,对中国的材料企业来说,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替客户赚钱,而不是省钱。

  在国外,很多的塑料、复合材料企业已经全面参与到汽车行业里面去了,从新车型研发开始,就为它们做配套服务,材料企业与汽车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才爱了开发的时候就将汽车厂家的设计思想融入进去,将材料性能,加工技术打包卖给他们,让汽车生产厂家的价值链向下延伸,这样创造的价值,他们帮助客户保持了向下游继续盈利的能力,这种模式值得国内材料企业和汽车企业家学习和效仿。郑恺说,材料行业如何做好服务工作,主动出击,与零部件行业、汽车行业形成一个利润同盟,是国内车用塑料、复合材料行业急需考虑的问题。

  对于同主机厂的合作,国内材料企业也开始了新的尝试。海尔科化总经理李文东告诉记者:“国内的车用塑料企业正在探索适合中国市场行情的合作方式,现在,汽车主机厂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谈到汽车主机厂与材料和配件企业的关系时,王清国对记者说,从管理上来说,主机厂与相关材料、零部件厂应该是配套关系,而从利益分配角度说,两者应该是战略伙伴的关系,而并非目前强势和弱势的关系,主机厂应该给零部件提供商一个相当时期的利润回报期,以便它有足够的利润来开发新产品,反供给主机厂,但是,目前国内仅有几家汽车厂能做得到。

  过去,由于国内车型都是引进来的,加之当时的材料资源不充分,一直都是主机厂拉着材料厂商的鼻子走,现在的境况已经与之前完全不同,越来越多的国产车型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不断涌现,国内在材料研发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力量,在推动汽车发展过程中,不仅材料行业要先行,零部件的开发也应该比主机厂快一拍,只有采取主动出击的进攻战略,中国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才会搭上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一变是风光无限的发展机遇,一变是整个行业的内忧外患,中国车用塑料、复合材料市场真是让人欢喜,让有忧,在喜忧参半的成长环境中,国内的材料企业必然要追求自己更加明确的产业定位,保持与汽车行业的和谐的发展步调,在曲折中寻找前进的道路!

上一页

关键词:产业市场,车用塑料,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 | 作者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于我们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

版权所有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金属加工在线MW1950 copyright © 2006-2018 mw19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